有“智”更有“質” 春耕盡顯“科技范查包養網”_中國網 

2024 年 4 月 23 日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近日,在山東省濰坊高密市,“新農人”劉莉在家輕輕點擊手機螢幕,就對近萬畝土地苗情一目了然,“以前種地都是憑經驗,看天吃飯,現在咱們靠科技,用手機一掃碼,就知道哪個地塊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澆水。 ” 

劉莉的農場安裝了大田農業物聯網檢測設備,並利用太陽能和5G數字遠端傳輸技術,能夠檢測田間包養網心得地塊土壤的墒情、溫度、濕度以及作物長勢等,定時回傳數據,讓種地從靠經驗轉向靠數據。 另外,自走式噴桿、無人駕駛設備的使用,更讓劉莉的農場「科技范」倍增,十幾個工人輕鬆管理近萬畝土地。 

“使用這種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每畝地可節水30%以上、節肥15%,降低生產成本100元,關鍵還增產,我估計,畝增200斤不成問題。” 春耕時節,在高密市大牟家鎮,糧食種植大戶劉風俊使用水肥一體化智慧滴灌設備為小麥澆灌返青水。 

今年,劉風俊為1000畝小麥升級了新型智慧滴灌系統,利用“5G+互聯網”技術,通過手機App遠端操控實現澆水、施肥同步完成,不僅節水、節電,而且省時、省工,土壤不易板結。 “很多人說我們收益高,其實高的就是用先進技術實現成本降低、糧食增產的那部分。” 劉風俊說。 

“我們依託’高密一號”青科大一號’人造衛星雲服務平臺上線’天空地一體全自動農業監測系統’,先期將15萬畝農田納入平臺管理,24小時動態監測溫濕度、降雨量、風速等氣象要素,實時傳輸共用病蟲草害、缺苗斷壟、播種收穫等數據資訊。” 高密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賀瑞泉介紹,高密市將地上農業與天上衛星“連線”,變“靠天吃飯”為“知天而作”。 

在高密市醴泉街道前毛村,村民姚寶山正在地里查看小麥返青情況。 放眼望去,一株株小麥迎風舒展,似乎還能聽到麥苗拔節的聲音。 姚寶山說:「我家種了218畝小麥,都是『菲達6號』,這個品種不僅高產,還抗凍,從產量上來說,比往年的品種每畝多收百十斤,以現在小麥的價格算,每畝地能多收入130元左右,200多畝地一季下來就包養多收入2.6萬元。 “山東菲達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召智介紹,”菲達6號“實現了濰坊市近20年來培育具有自主包養網 花園知識產權優質小麥品種的新突破。 

走在大牟家鎮北楊家莊村的田間地頭,本是忙碌的時節,卻只有零星幾位農人在地里忙碌。 “現在雖是春管春耕關鍵時節,我們村大多數農戶卻當起了’甩手掌櫃’。” 村黨支部書記陳明春介紹。 

2020年,北楊家莊村流轉1200畝土地,村集體以整合后的增包養行情益土地入股,依託參股企業高密市供銷社孚高農業服務公司成立合作社,公司實施耕、種、管、收、儲、銷“一條龍”全程託管,村民從種到收都不用操心,按年拿土地流轉費,旱澇保收。 土地收益合作社與公司6∶4分成,出現虧損,則4∶6分擔。 

“這邊是我們公司託管的土地,目前,工人正在鋪設滴灌帶。 現在農業全程機械化,五六個人就能管理1200畝地。 “高密市孚高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曹琪介紹,北楊家莊村大部分是鹽鹼地,以前完全靠天吃飯,託管後,他們一方面通包養過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不斷改善土壤; 另一方面,根據土質選用良種,同時根據市場資訊,及時調整糧食收儲策略,努力確保收益最大化。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智慧託管,以科技助力土地託管社會化服務提質增效,更好地解決’如何種地’問題。” 高密市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李翔說。 

標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