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往過良多次揚州,除訪問有關文明、釋教、園林方面的汗青遺存外,對于明清時代的鹽商亦有所尋蹤。有道“揚州繁榮以鹽盛”,得天獨厚的資本上風和運河集散的方便,成績了昔時這個全國最年夜的產鹽區。尤其在明朝設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清朝設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后,揚州鹽業從此享有壟斷運營位置,使得從事鹽業的商幫,借助這個“動關國計平易近生”的支柱財產賺得盆滿缽滿,甚至金玉滿堂。史載清時揚州鹽商掌控的本錢銀達七八萬萬兩之巨,這是什么概念?那時清廷一年的財務支出不外四千余萬兩。
史載乾隆天子六下江南,行至揚州瘦西湖時,說“這里很像京城中的北海,惋惜只差一座白塔”,一旁陪伴的年夜鹽商暗暗記下,遂連夜起工。來日誥日乾隆再游瘦西湖時,驚奇地發明竟憑空呈交流現一座白塔,嘆曰:“鹽商之財力偉哉。”此時的鹽商,華居室、美衣服、盛宴會,可謂奢侈至極。
不外在揚州生意做得最年夜的并非當地人,而是秦腔歙語的外埠客商,大略合適“當地人守成,外來人開闢”的普通紀律。至康熙年間,陜退,晉轉,徽進,成為兩淮鹽商的主流。鹽商汪竹銘本籍安徽旌德,原從事皮貨生意,后因承平軍兵燹殘虐,使汪氏財產毀于一旦,不得已舉家避禍至揚州。汪家晚輩開初在鹽號打工,苦心運營多年,終于摸透門道,到第二代汪竹銘時,因競得外江港口江寧、浦口、六合的食鹽專銷權而一夜暴富。“汪氏小苑”(以下簡稱“小苑”)即為汪竹銘發家后所建的私宅,也是現存揚州鹽商老宅中獨一保留完全的地點。
我曾三訪“小苑”,第一次往,年不及而立。依稀記得“小苑”中有從國外入口的浴缸、黑色玻璃、五金配件、瓷磚地磚和德國吊燈等。那是平易近國初年汪氏后人生涯方法較為超前的表現。我第二次赴“小苑”,吃了閉門羹,那是疫情時代,這處“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元”正處臨時歇業狀況。前不久我又往揚州,冒著霏霏細雨三至“小苑”,除檢票方法改為掃碼進進外,門頭仍是那座門頭,老巷仍是那條老巷,暌違多時,卻不感生疏。
二
依照凡是的論述方法,得一個步驟步交接游園的經過歷程,我卻不想作瑣碎的景不雅記載,只就印象最凸起的方面,摭拾二三如下。
起首要談到汪家的“平安認識”。成為巨富后,人身財富題目隨之凸顯,和良多富豪一樣,建一座宅子,必有響應的防護考量。“小苑”東縱和中縱之間,是揚州城一條出了名的“火巷”,由兩道徽式作風的硬山墻“夾攻”而成。青磚展地、狹長幽邃,倘遇火情不得不舍宅逃生時,這里即是一條綠色的“性命通道”。比擬于“防火”,“防盜”似乎更為緊要,“小苑”設有良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機關”,如暗門、暗室、暗壁、暗閣、暗洞等。西隅的書齋,倚壁一面年夜玻璃鏡的櫥柜,即為內躲暗門的裝潢。那時又沒通訊舉措措施可以向別傳遞信息,倘遇伏莽闖進,主人只須震動機關即可閃身逃走。
“小苑”后來并無歹人偷盜之事產生,各種機關的設置自始至終處于閑置狀況。想必主人的意圖并非真的派上用處,而是圖個身財俱泰和心思上的平安感吧?
“小苑”給我留下的第二個凸起印象即是“低調”。從年夜門的表面看,對開的老木門,鐵皮包鑲,中飾“五福盤壽”圖案,門邊一對通俗的石鼓,頂多一小富之家的標配。至于圍垣無窗牖,或為躲避外人的“窺測”。進內察看,不難發明與昔時的官宅比擬,“小苑”決心放低了姿勢。好比我曾往過的揚州“晚清第一名園”何園,系清光緒年間湖北漢黃德道臺何芷舠致仕回隱所建,購置了石濤design的片石山房,擴建為私人園林。除外景精致華麗外,1.4萬平方米的占空中積和7000余教學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非只舞蹈場地3000余平方米面積、158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小苑”能看其項背。汪竹銘的財力,豈是何芷舠可比?但貳心里清楚,本身社會階級并不高,斯須不成忘“禍事只因強出頭”的老理。自晦于時,即為保全之策。當然這種“低調”作風的構成,也遭到年夜周遭的狀況的影響,汪竹銘造園時,鹽業已處于過了壯盛期的清末,再充年夜炫富,顯然分歧時宜。
非但不克不及與官宅爭雄,與先輩或同時期鹽商比擬,也得“留白躲鋒”。倘把“小苑”與其他揚州鹽商豪宅如尊德堂、慶云堂、世彩堂、紹愷堂、青云山館和街南書屋作一橫向比擬,其範圍、面積和豪華水平僅居中游。
“小苑”的“小”字,讓我想起南潯的小蓮莊。莊主劉鏞家產高達2000萬兩(南潯“四象”之首),造園起名亦取一“小”(還有欽慕故鄉先賢趙孟頫“蓮花莊”之意圖)字,雖內躲美麗,門面看起來卻比“小苑”還逼仄。劉鏞后來撥出巨款給本身捐了個四品虛銜,心心念念者還是“階級跨越”。
“小苑”給我留下的第三個凸起印象是它的“軟裝”。前文提到“小苑”很低調,不等于說它就不克不及關起門來打造本身的豪華。三橫三縱式組群建筑,總括100余間,中縱、西縱為汪竹銘于清末所建,東縱為其子于平易近國初年翻建。布局之規整、裝潢之優美、用料之講究和精緻小巧、花木扶疏、奇石駢列的園景,浮現出de講座場地sign的巧智和匠心。尤其是充滿著人文氣味的“軟裝”,才叫“富中見雅”“雅中見品”。不說其他,單就“小苑”中的書法題寫,即令我年夜飽眼福。好比廳前屋后的門楣、石額、匾額、楹聯皆有耐人品味的書跡,如“可棲徲”“小苑春深”“迎曦”“春暉”“綺霞”“居易”“秋嫮軒”等,就連雜物間和廚房也分辨以“惜余”“調羹”替換。有些題匾,出典有據,寄意深奧,好比“可棲徲”取自《詩經·陳風·衡門》篇里的“衡門之下,可以棲遲”之意。書體含楷、隸、行、草、篆,還不乏鄭板橋、鄧石如的手筆。
三
至于園中的木雕、磚雕、石雕可謂包羅萬象,取材為漢白玉、金絲楠木、紅木、柏木等。有陰刻及平、淺、深浮雕,也有單面、雙面透雕。所涉題材,以走獸飛禽、花鳥魚蟲、人物山川和幾何圖案居多。倘把“小苑”比作一座私人山林,那么“山林”中的各種精美則年夜多表現于纖細之處,門外漢一眼擦過,還未必看得出它所包含的價值。這是一種內斂的豪華,也是一種大雅向度,仿佛不假外露,或謂有所粉飾,只與若干識貨者會意一笑。別看鹽商們肚里沒幾多“墨水”,卻也崇文重儒、好讀經史且敬惜字紙。人性是“年夜商人必無商人氣,年夜文人必無文人氣”,物之極者,必見其非。汪家做生意暴富后,天然有進步文明檔次的內涵需求,尤其被視為“臉面”的宅子,“書卷氣”“文人氣”天然成為往“庸俗”的妙方和標配。倘1對1教學主人一進你家門,便見墻頭上儘是花開貧賤的年夜牡丹和“前途似錦”之類的俗書,豈不先看低你三分?又何故結縞纻、置文酒?
鹽業的壟斷運營可以一時,不克不及一世,由平易近間“剛需”所帶來的潑天貧賤,畢竟要遭到經濟紀律和政策的制約。特殊是朝廷廢止了“綱鹽法”之后,財富的天平便不再向鹽商傾斜。連綿了幾百年的景運,也到了日薄西山之時。
汪竹銘的貿易嗅覺仍是敏銳的,他祖先一個步驟預感到鹽業轉型之必定,為求得新的成長空間,不得不停止多樣化的貿易布局。他的四個兒子,像是承載家族命運的“四張王牌”,都介入到汪氏貿易邦畿的計劃之中。可冥冥中的變數,非人力所能掌控,富甲一方的汪家,也就此背負上惡運:宗子汪泰階,曾隨父見習鹽務,主管發賣環節。汪竹銘往世后,由汪泰階周全擔綱家族的基業。但在年夜勢日沉確當口,苦撐苦熬終非久長之計,僅8年時光,身心疲乏的汪泰階即因突發心肌梗逝世離世,只活了47歲。三子汪泰科,在家族鹽號“乙和祥”開張后,赴南京運營熟門熟路的皮貨生意。開初勢頭還不錯,可“南京年夜屠戮”的產生,使其一切財富被日寇搶掠一空。汪泰科只身逃往上海,因憂憤過度,也是四十幾歲即宣佈不治。四子汪泰弟,投身那時熱點的金融業,曾任揚州中國銀行行長,抗戰后遷至上海分理處。因遭黑道綁架,路遇巡捕高聲呼救時被綁匪殘暴撕票,慘逝世于陌頭。惟二子汪泰麟算是善終,昔時他赴上海做房地發生意,事跡尚可,逝世于1966年。四兄弟中,竟有三人過早離世,或逝世于橫死,令人唏噓。
1937年日寇攻進揚州,汪家留守的成員不得不遷往上海法租界出亡,“小苑”遂被侵占。后持久挪作他用,此處不作具列。
那日一人一傘,踥蹀于“小苑”或卵石、或板磚展設的幽徑,嗅青草的噴鼻氣,賞豐茂的榴樹,也感知闃寂的況味。遠想昔時,“小苑”定是熱烈不凡、迎來送往的大師族景象,然猗歟盛哉,終化作過眼云煙;堂宇軒然,也落得室邇人遐。惟勾連的院落,似還記得那些朝出夕回的腳步;唯一道道門楣、格扇和漏窗,見證過家族的興衰、榮辱和悲歡。道別“小苑”時,回頭看見月門橫楣上“花好月圓人壽”的篆字,心頭不由一怔:“小苑”主人經過這六個字所傳遞出的對于人生、家庭和生涯的期許,不也恰是普羅民眾之所愿嗎?雖說“所愿”未必“滿愿”,還往往成了“宿愿”,卻早已成為日升月落間一種人道的共情,一縷紅塵的幽夢。